
来源:滚动播报银川股票配资
(来源:上观新闻)
不久前,王德威担纲新一期北大“大学堂”顶尖学者讲座计划,同时,受聘为北京大学客座讲席教授。那天,聘任仪式与讲座首讲合一,在燕园举行。
这个“文学可以思想”系列讲座,我其实早有耳闻。2013年8月,日本爱知大学黄英哲教授主持国际会议,见缝插针,让藤井省三、王德威和我做一个三人谈(日本人称为“鼎谈”),题为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方向》。神户大学副教授滨田麻矢等负责翻译,整理成文后刊出。那次对话的结尾部分,要求各自讲述接下来的研究计划。王德威介绍了刚完成英文书《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》,以及正在替哈佛大学出版社编哈佛版的《现代中国文学史》,还有就是开始关注“20世纪的中国文论和西方文论的对话问题”。
王德威的研究策略,历来既高屋建瓴,又步步为营,已经规划好且说出来的,肯定能做到,且结局完美。近年不断听到他在世界各地讲学的消息,众多讲座中,隐隐约约,不时顽强地冒出若干题目,我一听就知道属于这个系列——借助“20世纪中国文论和西方文论的对话”的历史经验,重建中国文论精神。这位兼治比较文学与现代中国文学的专家,四十年来,他的所有研究,历史描述、文本辨析、中外比较、理论探索,几条主线互相缠绕,编织推进,此起彼伏,一往无前。这回的北大系列讲座,王德威很重视,我也十分期待。
展开剩余74%回到受聘北大客座讲席教授的话题。好多好多年前,我就提议北大中文系为王德威申请长江学者讲座教授,可惜被复旦捷足先登了。这回的聘请成功,我很得意,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。
因此,我要略为显摆显摆,讲述这个“请王”的故事。我记得很清楚,2023年2月9日那晚——不记得为何吃饭,只记得席间中文系主任杜晓勤说北大出台新政策,可以聘请国际著名学者为“非全职教师”。此前他跟我商量过聘请王德威,全职的,我一口回绝,说不可能;这回说“非全职”,那可以考虑。我说,酒席上的话不算数,你若真想做,回家给我发短信,白纸黑字,那样才有诚意。回家后,他马上给我转来《北京大学非全职教师聘任管理办法(试行)》,且信誓旦旦,真想推进此事。于是,我马上着手联系王德威,说服他接受北大的聘约。中间诸多波折,就不说了。从2023年2月商谈此事,到2024年9月24日看到校长签名的正式聘书,一年半时间里,走走停停,总算做成了一件事,我很高兴,感谢各方协力。
为什么我这么看重王德威的加盟?在两岸三地人文学界(尤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),王德威的影响极大。除了双语写作,学问好,出版多,乐于助人,善于演说,还得算上哈佛大学讲座教授及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等头衔的加持。我本人以及北大中文系曾得到他不少帮助,如出版著作、邀请讲学、合办会议等,还有北大中文系好多学生到哈佛读学位或合作培养,都得益于他的鼎力支持。
我与他的个人交往,始于1992年9月,说得这么笃定,那是因我收藏了王德威惠赠的二十种中英文著作,最早的两册《从刘鹗到王祯和》和《阅读当代小说》,书前均题签“陈平原教授指正,王德威敬赠,九二年九月”。记得我回赠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《千古文人侠客梦——武侠小说类型研究》,于是有了该书1995年的麦田繁体字版。
虽酝酿多时,但王德威引起大陆读者的普遍关注,只能从1998年算起。那年6月他应邀来北大中文系讲学,9月北京三联书店刊行《想像中国的方法:历史·小说·叙事》,10月台北麦田出版公司推出《如何现代,怎样文学?——十九、二十世纪中文小说新论》,作为成熟的批评家及文学史家,王德威这才真正走到聚光灯下。
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,邀请国外学者讲学,还是很不容易的事。1998年6月18—27日王德威应邀访问北大,我是具体操办者,按规定必须给北大外事处提交总结报告。几年前备课翻阅《想像中国的方法:历史·小说·叙事》,发现夹着三页手稿,题为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主任王德威教授来访总结报告》。报告开头介绍王教授的学术经历及主要著作,结尾提及双方合作的意愿及可能性。中间三段描述其治学特点、讲学内容以及演讲风格,代表我二十多年前的看法,我将其抄录在初刊《文艺争鸣》2020年第12期、后收入我的《小说史学面面观》(三联书店,2021)的《想象中国与现代性的多副面孔——关于〈被压抑的现代性〉及其他》中,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看。
2006年秋季学期,北大试验邀请国外学者前来集中讲学,说好须是系列演讲,且进入正式课程。于是,有了王德威当年10—11月间再次的北大行——六个演讲加两次座谈。那时的北大,办学经费并不宽裕,每回演讲报酬并不高,只是提供往返机票及住宿费用,王德威慨然应允,并认真准备,每次讲座都博得满堂彩。讲稿整理刊行,就是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版《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——在北大的八堂课》。日后继续深耕,不断推敲“有情的历史”以及“抒情传统”之发明,从北大课堂的牛刀小试,到台大的《现代抒情传统四论》(台北:台大出版中心,2011),再到扩充并定稿的英文版The Lyrical in Epic Time(New York: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,2015)和中文版《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——二十世纪中期的中国知识分子与艺术家》(台北:麦田出版,2017;北京:三联书店,2019),王德威将此话题发挥得淋漓尽致。尤其是走出单纯的小说研究,兼及诗歌、音乐、电影、书法等,讨论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及命运,展现了作者多方面的才华。
2017年10月,我们又邀请到王德威作为第五届“胡适人文讲座”主讲嘉宾,其系列演讲的总题是“现代中国文论刍议”,摆明是向一百年前胡适的《文学改良刍议》致敬。从“小说中国”到“抒情传统”,再到文学史写作、中国文论重建,王德威一路走来,步步莲花。我相信,凭借丰厚学养及过人的勤奋,王德威定能完成此宏大计划,故翘首以待。
单就北大这个小小舞台而言,自1998年初次登台表演,不算出席会议或单个演讲,起码有三次系列讲座,都值得格外表彰——2006年秋季学期课程,2017年第五届“胡适人文讲座”,加上这次“大学堂”顶尖学者讲座计划。差不多就是十年一次,眼看王德威学问境界不断提升,我们的学生也在迅速成长,我很高兴见证这一“双赢”的过程——请注意,我理解的“双赢”是两方面都获益,而不是一方赢了两次。
原标题:《陈平原:三个十年的“双赢”》
栏目编辑:史佳林 文字编辑:吴南瑶 沈琦华
来源:作者:陈平原银川股票配资
发布于:北京市涨配资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